“刚在意大利生活时,语言和饮食都让人不适应。马代欧希望我能融入他的生活圈子,可我对意大利语真是一窍不通,他们在聊天时,我只能呆呆的坐在一旁。后来,我告诉自己,要学会适应新的生活,于是我开始从电视上、与马代欧的沟通入手,从生活中一点点学习意大利语。”王碧说,语言学起来不容易,要讲出口则更难,她用了2年的时间才适应与人用意大利语沟通。而饮食方面就更难以适应了,在意大利早餐以点心和咖啡为主,下午2点才吃午饭,晚上8点以后才吃晚饭,而且,主要社交活动都在晚8点以后,这打乱了王碧之前的作息生活习惯,她用了很长时间才逐渐适应。
两个人,一座城,一份缘
有这样一位油画家,她用手中的画笔记录生活,那艳丽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最特别之处是她将自己的形像画进作品里,景物与人物的完美结合,让她的画别树一帜,直观地向众人展示她的所思所想。本周,记者与哈尔滨旅意女画家王碧面对面,分享她的故事。
远方
王碧与丈夫马代欧。
在2011年底,王碧的画有幸入选意大利建国150周年“大型当代艺术展”,成为该活动唯一入选的中国画家。
《新时尚》系列作品
2003年,王碧开始创作带有自画像题材的油画。“很多人看了我的画后,都说有点自恋,居然把自己画到画中。”王碧说,其实将自己的形象画进作品的原因很简单,一是画面结构的需要,二是作者内心情绪的一种表达。
今年是王碧带着马代欧第一次在哈尔滨过年,王碧说,马代欧很喜欢吃中国的饺子和火锅,而且特别喜欢到中央大街“溜达”。
冬天的故事
无论是将生活的点滴变为文字或是照片,这都是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多年后翻看过往的种种,时光俨然让人唏嘘不已。
大学毕业后,王碧来到了林业大学当起了园林设计的老师,没多久,她就离开了学校,经人介绍来到了省歌舞剧院做起了服装设计师的工作,而这份工作,王碧一做就是10年。直至1999年,王碧调转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此时,她终于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艺术创作,为了能在绘画的路上走得更远,王碧在2000年来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进修。
在采访时,马代欧一直陪同旁边,虽然他听不懂记者和王碧在说什么,但马代欧一直保持着淡淡的笑容。而当记者提出让王碧和马代欧合影的要求后,马代欧很自然地牵起王碧的手,亲昵得就像刚刚恋爱的情侣。其实对于这桩中外婚姻,王碧周围的朋友都表示担心,毕竟中外婚姻存在很多文化、生活的差异,但王碧觉得,当爱情来到时,只要跟着感觉走,一切问题都会自然而然的解决。
1962年出生的王碧,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家有姐弟二人,父亲是林业大学的老师,母亲从事园林设计工作。“很小的时候,我就能拿起笔在家里涂涂画画了。”王碧说,虽然自己是个活泼好动、比较爱玩的孩子,但只要一画起画来,坐在凳子上好几个小时都不动地方,对画画特别痴迷。上学后,王碧身边的小闺蜜们更成为她的“专属模特”,王碧上学时最喜欢的人物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人书中的冬妮娅,她便把书中冬妮娅的穿着通过想象画出来,再把闺蜜的头像“安”在上面,还别说画出来的效果特别好。
王碧告诉记者,她与马代欧定居在意大利的都灵。在意大利,王碧有了更多的时间画画,想画画时,马代欧就开车带着王碧四处写生,王碧在一边画画,马代欧就安静的坐在旁边看书、小憩。
意大利南方的老人
“这几年我虽然定居在意大利,但每年我都会回国,我现在依然在工大教学。未来我希望能为中意画家交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能让意大利的画家到中国来,更希望我们中国的画家能去意大利做交流和展览。”王碧说,未来她不仅会做这样的交流活动,她还会继续创作,接下来她要进行以“拥抱逝水年华”为主题的创作,用画纪录下她曾经在哈尔滨的生活,并将哈尔滨独有的冰雪元素融入其中。
采访后记
到了该考大学的年龄,王碧没有听从父亲的意愿,而是执意考取鲁迅美术学院。1980年王碧第一次考“鲁美”,却落榜了,但王碧坚持要复读再考“鲁美”,父亲一气之下不再跟王碧说话,并且不再给钱让王碧到画室学画。“那时,我们院里的很多小伙伴们要不就是考上大学,要不就是不再读书去工作,只有我,每天背着一个破画夹子,到处闲逛。”王碧说,“父亲不再给钱去学画,我只能去道里文化馆的画室‘蹭画’。只要没人撵,就拿着画笔画,直到有人发现撵我走,我才会背起画夹子逃似的跑走,等第二天再去‘蹭画’。”为了上“鲁美”虽然吃尽苦头,但王碧却从不后悔,经过三年的努力,她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鲁迅美术学院装潢设计专业。
王碧与丈夫马代欧是在2003年相识的,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工程师马代欧是王碧的粉丝,他欣赏王碧的画,更欣赏王碧这个人。“当时马代欧只在中国待了很短的时间,就回国了。一次偶然的机会,马代欧邀请我去意大利,他说,希望我能去意大利,了解那里的艺术。”王碧说,是马代欧的真诚感动了她。而后,王碧与马代欧结婚并定居意大利。
绘画是血液里的“毒”
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