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蜀河小镇,就是喜欢它的气度,蜀河是汉水各文化的交融之地,连老街上小理发店也打出顺山、顺水、顺人意的招牌。
蜀河镇地处秦岭南坡,巴山北麓,亚热带北缘,因为秦岭这道天然屏障,从而阻隔了北来的冷空气,截留了溯汉江北上的暖湿气流,所以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境内河谷纵横,山岭密布,地貌多姿多彩,自然风光更显秀丽。
蜀河古镇地处两省三县交通枢纽,过去规模很大,围着蜀河口分东西两部分,中间一道木桥相连。北上关陇,南下湘鄂,西达川渝,东进中原,是汉江上游黄金水道上的商贸重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商贸必经之处。因其历史悠久,商贸发达,且江河交汇形似汉口,故有“小汉口’之美称。2004年,汉江蜀河电站在蜀河镇上游开工建设,随着汉江蜀河电站的建成和下游汉江白河电站的建设,高峡平湖,山清水秀的奇异风光将呈现在世人面前,而小镇也因此重新在世人的目光里绽放华彩。
小镇在明清时就非常繁华,是汉水中游的货仓和大码头,号称古金州第二大重镇,走到这里,人就仿佛走进了一部汉江运输的兴衰史。旧时各地的商客聚集此地,将本土的漆、麻、耳、桐油、丝绸,通过汉水入长江,送到南京、上海,再把大都市的最新商品运回山区。明末清初,商品经济日趋发展,湖广移民大量迁入,汉江黄金水道进入鼎盛时期,四方客商纷纷在此定居经商,建商号、开当铺、设钱庄百余家。嘉庆年间,曾任洵阳知县的俨如煜(1822年)所编《三省边防备览》一书中称蜀河:“商贾云集,为汉江小都会”,从至今留存在蜀河中学外墙上最早的广告:“大英帝国哈德门香烟”可见一斑。而正是这些移民的大量涌入,才促进了蜀河文化的繁荣兴盛。
穿行在古街的阡陌巷道,足音叩响青石板的小巷,指尖滑过已经历经了千年风霜的页岩,目光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起起落落,岁月的痕迹便在眼前一一划过。历史的厚重从小镇的每一处土地,每一个院落的罅隙里透露出来,站在一座座远古留下来的老院落里,闭目寻味仿佛还能感觉到这座古镇昔日的辉煌。
蜀河之美以汉水古建筑遗址为最佳,杨泗庙是其一,它座落在南头江边悬崖之上,高大的庙门两侧写着一对联语:“福德庇洵州看庙宇巍峨云飞雨卷,威灵昭汉水喜梯航顺利浪平任遨游。”进入庙内,门后就是一个戏楼,戏楼前是一个小院,院里则是神殿,但殿内的神像已经被砸毁。站在杨泗庙的墙头上,脚下就是滔滔的江水,原来庙下是汉江航道上的一个险处叫洪龙滩,因为经常出事,所以水手们就积资建起了这个庙堂,盼得到神的佑护。过去没有公路,交通全水运,船工们经过杨泗庙时都要上来烧香磕头,兴旺时,杨泗庙有“夜照万盏明灯,日受千人叩首”之称。后来公路修筑,水运衰败,杨泗庙先后做了区公所、铁路指挥部、文化站、电影院、派出所、地毯厂,近年刚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而清空。
其二为黄州馆也叫护国宫,坐落于老街后坡。黄州馆建筑群为清代“黄帮”(即黄州籍客商)所建,始建不早于清代中叶,是由湖北省商贾后裔老河口蜀河帮和黄帮共同组建,为的是“神灵有所凭依,香火有所聚集”。因其为湖北黄州客商聚居议事的会馆,故称黄州馆。是一座翼角重迭,飞檐楼阁,保留中国传统宫殿建筑格局,又富有浓厚的南方建筑风格的清代砖木结构建筑。远远地就能看见长砖彻起的厚墙高高耸起,近前细看,墙体上还镶嵌有铁制的蝙蝠、鱼、鸟;石门墩上雕刻着鹿与桐树、鹤与椿树;门洞顶上刻有狮子绣球、太极圈。进去一看,里面是个四合院,厚墙高房,十分结实,房檐上挂着的一对飞龙游凤,木刻精致,造型优美。黄州馆包括正殿、拜殿、乐楼、门楼4大主体。乐楼,是黄州馆中艺术的精华,令人叹为观止。它与拜殿相对,为高台建筑。戏楼之上,是双层四飞檐,楼顶为歇山式顶,正脊正中镶嵌瓷瓶,两端安有鸱吻(鸱吻也叫鸱尾,是古迹建筑屋面正脊两端的脊饰)。姿态各异。乐楼上置金匾一幅,楷书“鸣凤楼”三字,书法严若兵阵,雄浑含蓄,高爽豪迈。乐楼门枋刻有浮雕,天花板用八卦装饰。整个乐楼结构严谨,院落相套,设计别致,制作精巧。可以说是陕南会馆至今保存最为经典的建筑。触手抚摸,这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了然于心。
蜀河镇内回民众多,老清真寺现坐落于当地镇政府的后坡,清真寺在建筑布局和屋面式样方面有与汉族建筑同一的趋势,文化借鉴融合的特征十分明显,内部装修陈设又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教氛围,突显本民族文化的特征。整座寺院倚崖而建,主体建筑虽系分期选作,却布局紧凑,结构巧妙,是县境内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伊斯兰教建筑,加之所在环境清幽,林木葱郁,因而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游览观赏价值。
除了老街上的三座古建筑,汉江对岸还有一座三义庙,据说曾经的规模更大,有民谣曰:“杨泗庙矮铺榻,黄州馆一枝花,三义庙胜过它。”可惜如今的三义庙大多已经损毁,还有一些成为了蜀河中学的一部分,只是在三义庙周围还有一些零散的老庄户,他们依然保有先民古朴的乡村气息。走遍汉水流域,如今古风最浓厚的,恐怕也只有这里了。它就像一座汉水文化的活化石,默默地伫立在汉水江边,见证着小镇的繁荣、衰落和沉静。
古镇蜀河人文景点众多,文化积淀厚重,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口岸。为便于聚会和联系,各地客商纷纷依原籍建馆结社,根据不同信仰、不同地域在雄关险道上建起足以令蜀河人引以为豪的众多会馆寺庙。如:山陕会馆(三义庙)、黄州馆(黄州帝主宫)、回帮的清真寺、武昌帮的武昌馆、江西帮的万寿宫、船帮的杨泗庙及本地帮的火神庙等。因此,古镇的许多名胜古迹都保持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和行业特征,蜀河镇因此而成为汉江码头文化的代表。各种文化的交织共融也形成蜀河独有的文化看点。
蜀河的千年历史沉淀培育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基础,当地有汉剧二黄、双彩车等艺术形式,在我到达蜀河时恰逢镇上组织群众联欢活动,男女老少,全部出动,万人空巷,昔日的繁华“会所”黄州会馆被父老乡亲拥的水泄不通,让人恍惚间又回到了已经久远的年代中一般。六十多岁的老奶奶也都披挂上阵,一展风采,蜀河人的热情在这个酷夏的夜晚,焕发出千年历史之外的人文韵味,令人难忘,让人回味。
当然,不能不说的还有蜀河的“八大件”,它可是蜀河最有名的吃食。据说“八大件”是陕南旬河沿岸的一种乡村饮食,全套的蜀河八大件为八凉八热,八荤八素。开席是八个凉菜,四荤四素,中间置一拌凉菜的大盘,将凉菜适量放入中间空盘,再将调好的拌菜汁子浇上,搅拌均匀便可食用,称之为和菜。四素一般以时令菜蔬搭配,或青、或黄、或绿、或白,颜色较清爽,四荤多以牛肉、动物肝脏等杂碎入品,颜色较为深沉。热菜共八道,也是四荤四素,但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八个四荤四素的热菜分为四汤四炒。因为蜀河是一个多名族融合的汇聚地,所以饮食文化更是多元。街头各种小吃遍布,有名的有回民的羊肉泡馍、羊肉火烧,还有肉包子、菜包子、锅盔、锅贴、凉粉、凉面、甜酒、油条、麻花、芝麻糖等等,无一不搅动着你的食欲,让人忍不住吃了还想吃。
穿行在老街上,边角已经有些磨损的青石板显出历史的悠长,两边是的木板门面带阁楼的房子,苍黑倾斜,透出远古的气息。有老人在门里吸着水烟袋,有孩童在街上踢着鸡毛毽;一条黄牛卧在街边嚼干草,一只公鸡跳在房顶的墙头上啼叫;两边还有一道道横伸开去的小巷,一级级石板台阶铺向窄长的远处。
山后有一条古老的通道,原是蜀河赴西安之大道,由于交通不断更新,这一条古道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但石道上被踩磨得凹陷的痕迹依然记载着年年岁岁过往客商的脚印,道路两旁依山势而建的灰屋瓦舍,木板装制成的铺面及山墙上的彩绘和雕塑,无不在顽强地显示着往日繁华的岁月和驮帮、挑夫的远逝的身影。
旅行攻略:
出行:蜀河镇处在旬阳县以东53公里处,驾车自西安出发走西康高速,在小河收费站出转入省道102后约2小时车程后到达旬阳县,旬阳县城穿城而过转入国道316后约1个小时到达蜀河镇。整个路程路况较好,经旬阳县城到蜀河镇一路沿江而行,风景宜人。不过建议开车的朋友走西康高速至安康后转入十天高速走旬阳下,这条路路况要优于上条路线。
选择背包出行的朋友建议乘坐大巴,选择坐大巴的朋友可以在西安市城南客运站乘坐直达旬阳县的大巴,抵达旬阳后换乘公交班车前往蜀河镇。也可乘坐到旬阳的火车抵达旬阳后换乘班车前往小镇。
美食:蜀河镇的美食首推“蜀河八大件”作为地方一种原生态的传统饮食习俗,取名源于周朝“八珍”,制作技艺成熟并盛行于汉唐,发展传承至今,是地方重要接待、红白喜事的必备宴席。全套为八凉八热,八荤八素,八人同坐八仙桌。其特殊的用料选择,讲究的制作工艺,浓郁的风俗礼习,都体现了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
“蜀河八大件”和其他菜系最关键的区别是:他的八个热菜全部要将提前做好的半成品放在笼里蒸一个小时左右,火工相当讲究,不能让蒸馏水落入盘中,四个汤在上桌之前,浇上提前熬好的高汤再上桌,且每一道菜一定要满盘子满碗,体现主人家热情好客,实心实意招待客人。
开席上八道凉菜,四荤四素,中间置一大盘,将凉菜适量放入中间空盘,再将调好的拌菜汁子浇上,搅拌均匀便可食用,称之为和菜。四荤四素的凉菜多取农家常用原料精心制作而成,四素一般以时令蔬菜搭配或青、或黄、或绿、或白,颜色较清爽。四荤多以牛肉、动物的肝脏等杂碎入品,颜色较为深沉。凉菜之后是八道热菜,四汤四菜,荤素搭配,要求做到“烂、脆、酥、润”,八个热菜分为四菜四汤,间隔而上,程序讲究。第一道热菜是“墨鱼肉丝”为汤,由于墨鱼的头大,寓意有一个好的开头,加之墨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可增加食欲;第二道热菜是“粉蒸肉”,寓意生活蒸蒸日上;第三道菜是“清蒸鸡块”为汤,寓意吉祥如意;第四道菜是“汉江鲤鱼”(酸辣味),寓意连年有余;第五道菜是“肉糕”为汤,寓意为经济生活步步高;第六道菜是“莲菜盒子”(或清蒸羊排),寓意为和气致祥;第七道菜是“清蒸肚片”为汤,寓意为宽宏大度;第八道菜是“敬糕”又名“八宝饭”,寓意向最尊贵的客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最后上六个座碗和一个汤,六个座碗是“墩子”“片子”“酥肉”“肉圆子”,再根据季节搭配两个素菜,四个以肉为主的座碗寓意四季发财,四季平安,六个菜寓意六六大顺,汤菜以时蔬为主,清淡爽口,主食为米饭。
蜀河馓子
馓子又称“寒具“,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详细记载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寒具的制作方法。对于寒具,通常的解释是,古人过寒食,一天早晚不动烟火,只能吃冷饭,而吃冷饭对人的肠胃又没好处,远不如油炸食品耐储藏,且不伤肠胃,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期间的快餐。既是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了。
蜀河馓子以其香脆、咸谈适中、馓条纤细、入口即碎的特点,赢得人们的喜爱。主要做法是将精面粉加入盐水糅合,反复搓压后,搓成粗条,抹上食用油放在盆中饧面。起油锅,待锅中油热时将制成环形的面条放入油锅中,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晾干,即可食用。馓子不仅造型独特,而且方便易制。
蜀河麻花
麻花是中国的一种特色健康食品,因其制作简单,食用方便,被历来的文人墨客大加赞誉。苏东坡就曾定有一首赞美麻花的诗,《寒具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麻花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蜀河麻花金黄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腻,口感清新,齿颊留香;好吃不油腻,多吃亦不上火。
住宿:蜀河镇的住宿沿河依次分布,档次也有所区分。
推荐:瑞祥酒店、地址蜀河镇河东路(可提供餐饮和住宿)
福鑫源酒店、地址蜀河镇河东路(可提供餐饮和住宿)
推荐百年酒店、地址蜀河镇外河堤商贸街(餐饮)
蜀河镇文化积淀较为丰富,除了传统的汉江民俗,蜀河镇在每年的正月里有特色的“烧狮子”(当地人也叫蜀河花子)舞狮被火花围在街道中间,土制花筒子瀑布般的火焰和乱溅的火星从四面接连撒落在狮子身上,狮子在人群中间东躲西藏,喷火左堵截右,烫的舞狮人双脚不停的乱蹦乱跳,前退后进,头顶身翻,顾了狮头顾不了狮尾。越是想逃脱火海,越是舞的有劲,像喝醉酒似的,疯疯颠颠地在人群中的火光里赴汤蹈火,逗的大家开怀大笑。男女老少们齐参与过一把烧狮子的瘾,又怕火星溅着,在火光的人潮涌动中,古镇的街头巷尾鼎沸了。
Tags: 牡丹锦之长恨歌,亿点卡盟没非梦好,xiezhanchangkong,recover4all附加码,佛山梁园平面图,孕产妇心理健德堂,爱重庆在线5ichongqing,装修人工费价格表,monstar7中字,优士阁考古,我爱大庆在线5idaqing,黄岛影jul,2854966072,卡姆个性网,新闻在线5idaqing,5idaqing新闻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