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日忠:重视高层室内火场回燃现象,建立职业化消防队伍
2014年6月6日 14:02
(梁日忠,闸北致公党党员、上海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助理)
2014年5月1日下午发生在我市徐汇区龙吴路2888号盛华景苑小区的火灾,使两名上海“90后”消防战士火场不幸坠亡。我们在为逝去的生命惋惜和新闻报道感人画面震撼的同时,更应该引起深刻反思。
对盛华景苑小区的火灾以及消防队员之死,新闻报道中说这是“受轰燃和热气浪推力影响”,其实,这是火灾动力学当中的“回燃现象(Backdraft)”。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认识,认真对待,反思消防队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避免这种悲剧的再次发生。
现代建筑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室内的密封性越来越好。各种建筑节能措施仰赖室内的密封性,所以导致一种过去很少见的现象,即室内发生火灾之后,没有充分的氧气供应,于是火灾蔓延很慢,却产生了大量的可燃气体,这些气体汇聚在天花板下方,因为缺氧而无法燃烧。这时的气体混合物有充分的燃料,也不缺能量(点火源),就差氧气的供给。如果大门或窗户一开,空气(氧气)立即进入,于是空气与高浓度燃料的剧烈混合,点燃过程从外向内(外侧先达到预期的化学当量比浓度,先点燃,所以这个往回蔓延的过程称作回燃),产生一个巨大的火球(反应区),冲出门外(门外有更多的氧气),这就是回燃现象。一个火球之后,室内能量减少,又会形成抽吸外部气体的负压力,为下一轮正压火球提供能量和氧气。通常只有第一个火球最显著,也是危险性最大的火场现象,这是消防队员的主要敌人。
除了密封性要素之外,在我国,对火场回燃现象未引起足够认识的原因有二:第一,一般家庭中,室内的家具或装修材料燃料负荷不高,所以较少发生可燃物超限产生的问题。以前的家具不太强调舒服和华丽,傻大笨粗,点火困难,所以不容易点火,蔓延也不会很快。而现在室内的家具或装修材料燃料负荷越来越高;第二,大多数情况下,我国消防队员主要是在室外灭火,室外灭火的第一步是打开窗子或门通风,不会发生回燃,也不存在导致消防队员进入火场灭火的必要性。而现在,高层建筑大发展,导致消防队员无法在室外灭火,必须采取消防队员进入火场灭火的战术,这时,消防制度的短板就显现出来了。我国消防执行的是兵役制消防,一线消防队员都是年纪轻的“临时工”,缺乏足够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培训。通常,他们缺乏足够的培训来认识火场的危险,所以就经常会发生比较初级的错误,比如烟气中毒和回燃损失。按照美国进入火场灭火对消防队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国内找不到或者只有极少数超期服役的消防队员可以有资格进入火场灭火。
室内火场回燃现象,通常比较隐秘,因为不知道室内是什么样的可燃气体存在。不开门不知道,开了门灾难已经发生,就晚了。所以,强调消防队员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危害的常识性教育,让大家谨慎开门,或准备好之后再开门。上海徐汇区盛华景苑小区的火灾以及消防队员之死再次提醒我们,消防教育和培训需要加强,消防制度需要改革,需要更加重视以人为本。
意见建议:
因此,上海迫切需要建立职业化消防队伍。
在消防领域,上海需要与世界接轨,上海有实力也有现实必要建立职业化消防队伍。这不仅仅是让消防队员有经验对付火场危险问题,也是让消防队员更有实力对付成本上千万昂贵的消防设备的操作,也是让消防队员职业更有自豪感。现行的制度让“90后”的小伙子从事危险工作,实在体现不出消防工作的艰巨性。我国牺牲的消防队员基本不到30岁,美国牺牲的消防队员基本都是40岁以上,年龄本身包括很多的经验、技能、专业和素质,这是显然的差距。美国1853年开始职业化消防队伍,日本从1918年开始职业化消防队伍,而我国在1949年之后放弃了成立职业化消防队伍的机会,解散了志愿消防队伍。只有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的上海,才会发生与国外接轨的事故,才会发生投入越多问题越大的困境,因此才会产生改进消防管理制度的基本诉求。
现在提倡以人为本,职业化消防必然会得到重视和发展。